親愛得安德烈

 

  •  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:

 作者龍應台和安德烈以通信的方式共同寫一個專欄。為了更了解生長在德國的兒子和在香港工作的媽媽,一次又一次的越洋電話、一封又一封的電子郵件、很多個深夜凌晨的線上對談、無數次的討論和爭辯,慢慢地,他們彼此有了連結。兩代之間的鴻溝,曾讓彼此除了生活的瑣事外,沒有共同的話題。這三十六封家書,填補了彼此間的距離,重新認識對方。因為他們不希望再錯過這段最親密的關係。

 

  • 內容摘錄:

 我知道他愛我,但是,愛不等於喜歡,愛,不等於認識。愛,其實有很多不喜歡、不認識、不溝通的藉口。因為有愛,所以正常的溝通彷彿可以不必了。不,我不要掉進這個陷阱。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係,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。我要認識這個人。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。─龍應台p.3

安德烈,我們自己心裡的痛苦不會因為這個世界有多大或者更「值得」得痛苦而變得微不足道;它對別人也許微不足道,對我們自己,每一次痛苦都是絕對的,真實的,很重大,很痛。─龍應台p.99

 

 

  •  我的觀點:

  父母們無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停留在小時候那可愛的年紀,然而,隨著我們愈來愈成熟,價值觀已漸漸透過整個社會、家庭背景、成長環境、學校和同儕樹立。安德烈和母親的情況正是如此,龍應台錯過了與正值青少年的安德烈一起生活的那段時光,她很遺憾,卻不想再重倒覆轍,因為她知道,如果不這麼做,彼此的生活仍繼續過下去,不會有更進一步的關係。跨越半個地球的距離,他們選擇以朋友交談的方式,「溝通」。

   

  在文章中,安德烈問龍應台,[MM,你告訴我:你的品味是什麼?]安德烈習於在民風開放的德國生活,接受現代社會的多元刺激,安德烈認為就算不是自己的調調的事物,欣賞也是另一種美學態度。甚至反問母親:「那麼你為什麼不是試試看進入我的現代、我的網路、我的世界呢?難道你已經老到不能再接受新的東西?還是,你已經定型,而更糟的昰,你自己都不知道妳已經定型得不能動彈?」面對多采多姿的世界,我們真的清楚自己的定位嗎?答案或許不是那麼肯定。我們的自以為是蒙住了雙眼去看清影子底下的事實,仔細想想,一陣空虛感襲上心頭,或許那正是我們習於對這世界產生疑問,卻鮮少反思的原因吧!如果這美好世界賦予我們美感和品味,它剝奪了我們什麼?是否如龍女士所說的另一種「貧窮」?

 

  某個美麗的夜晚,安德烈說:「媽,你要清楚一個事實,就是,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。」看到這,我心想,如果我對媽媽說這句話,她會有什麼反應呢?漫長的黑夜,如此溫馨的對話,「平庸是跟別人比,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。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,安德烈,千山萬水走到最後,還是『自己』二字。」帶給我強大力量的文字,是一位母親對兒子深刻的提醒與安慰。世代的交替,我們問,「自己」是什麼?一種清楚的意識形態而已嗎?只代表一顆保持頻率跳動的心嗎?還是陷入世代洪流的沙?是洪流中的沙子,找不到方向出口。或許未來的某一天,我們得以真正明白。自己明白。

 

  想法是可被激盪出來的、是可藉溝通彼此交流的。龍應台與安德烈三年中最可貴的手記帶給我不同的視野,原來每個人的想法都不盡相同,卻因為分享和溝通,有了連結。龍應台重新認識正值青春的安德烈,逝去的雖然回不來,她想要做的,只是消除「不認識」的不安。而安德烈呢?原本只想透過專欄將自己的想法大聲地說出來,漸漸地,他發現自己和母親開始有了連結,也同時意識到,這是大部分的人一生都不會得到的分,而他卻有了。一本值得深思的作品,挽救了許多家庭,更提供一個管道─「溝通」,提供一個機會,讓處於冷戰中的青少年和父母冷靜下來,學習如何對話,不浪費一起相處的機會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親愛得安德烈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jo m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